六安中山医院官网
主页 > 中山动态 >

萎缩性胃炎,如何防止癌变?—听听医生怎么说

  萎缩性胃炎,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(上皮内瘤变),是与胃癌关系密切的一种病理状态,很多朋友查出来后忧心忡忡,不知道何去何从;临床上医生对于如何处理,也是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

  2020年11月,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,联合发布了《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,2020年》。

  今天,就这个最新的共识,小山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读一下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  一、基本概念

  1、胃黏膜萎缩与肠化(CAG)

 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,胃黏膜变薄,胃小凹变浅。

 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,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。

 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,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,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。

  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,统称为CAG。

  2、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(GIN)

  又称不典型增生、非典型增生,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,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。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,是重要的癌前病变。

  分为轻、中、重3类;其中轻中度的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(LGIN);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(HGIN)。

  3、CAG和GIN都有癌变的可能

  肠型胃癌的发展路径为:

  正常胃黏膜→慢性炎症→萎缩性胃炎→肠化生→异型增生→胃癌

  胃黏膜萎缩、肠化生和GIN均有发生胃癌的风险。但癌变几率不同,萎缩性胃炎、肠化、异型增生的风险依次增高。胃黏膜萎缩范围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,但一般经过异型增生阶段。所以萎缩和肠化要避免其进展为HGIN。

  因为HGIN有较高风险发展为癌,于4—48个月中位期内进展为胃癌的比例为60%-85%,相较于LGIN进展风险显著增加。

  二、治疗要点

  1、根除幽门螺杆菌

  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,阻滞胃癌进程

 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约50%,如果在胃黏膜萎缩/肠化生发生之前根除,则可获得更好效果。

 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异时胃癌发生风险降低50%。

  有胃癌家族史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更高,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生风险可降低70%。

  2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(HGIN)和早期胃癌

  建议ESD治疗

  ESD即“内镜下粘膜剥离术”,是一种内镜下操作的微创治疗,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、费用低和并发症少等优势,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安全、有效的方式;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,不会改变胃的原有生理结构,提高生活质量,降低残胃癌的风险。

  3、胃黏膜保护剂、叶酸、中药制剂

  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,对于部分体内低叶酸水平者,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CAG的组织学改变;胃黏膜保护剂可改善胃黏膜屏障,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,但对萎缩的改善作用尚有争议。

  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、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具有独特优势,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,将其常分为肝胃气滞证、肝胃郁热证、脾胃虚弱证、脾胃湿热证、胃阴不足证、胃络瘀血证六型,分别采用针对药物加减治疗,疗效明确,数据充分。

  三、随访监测

  1、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可每2-3年复查胃镜;

  2、累及全胃的重度CAG建议每1-2年复查内镜,轻中度、局限于胃窦的CAG建议每3年复查胃镜;

  3、内镜显示边界不清的LGIN建议每6个月至1年复查;

  4、行内镜下治疗者,建议首次治疗后3-6个月复查,然后按照胃黏膜的基础状态与内镜医生讨论确定随访间隔。

相关阅读: